广汽本田P7上市即惨败, 袁小华如何让梦走得更远?
- 2025-07-17 20:14:36
- 448
文 | 车市007
广汽本田如果销量一跌再跌,继续大幅裁员和收缩战线势在必行,包括袁小华等高管在内的所有广本人,好日子只会越来越远。
入乡随俗,因地制宜,顺势而为,识时务为俊杰。
只有销量和势头企稳回暖,“让梦走得更远”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+笑谈。
年少轻狂时,大多人崇尚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,坚信“人定胜天”。
只有年过三十尤其经过了一定程度的,社会毒打+现实教训之后,才会由衷感叹,万般皆是命,半点不由人。
很多时候确实是,选择大于努力!
广汽本田销量大跌,不到广丰一半
老实说,这是在我查阅了广汽本田与广汽丰田上半年销量成绩单后,最直观和深切的感悟和感叹,挺可悲也可叹,更无奈。
本田大法骨子里的“执拗”的确更深刻,丰田大法反而是更加的开放包容,懂得入乡随俗灵活变通!
乐逗同学认为,本田的执着、执拗固然可敬,但市场和消费者不认可不买单,没卵用。
事实上,骨子里比本田还偏执的“东瀛宝马”马自达,如今在中国市场混的可以说更叫一个惨不忍睹!
南北马自达合并之后,长安马自达迄今仍在苦苦挣扎,并没有解除被市场彻底边缘化的风险。
说到底,汽车是一门生意,而且是体量很大的生意。
合资品牌跨国车企来中国市场合资建厂搞经营,一不是来扶贫而不是来做慈善,在商言商卖得好有钱赚,员工工资高待遇好离职赔偿金高,才是王道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丰田能够将本田狠狠甩在身后,长期雄霸全球汽车销量王者的宝座,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行事风格+发展观,是有底层逻辑作支撑的。
不信先来看看整体数据。
今年1-6月份,广汽本田累计销量为15.46万台,同比暴跌25.63%,月均销量仅有2.5万台的水平;
反观广汽丰田,1-6月份累计销量为36.42万台,同比实现正增长,月销销量超过6万台!
看到没有,昔日尽管绝对销量上广汽丰田是要比广汽丰田多一些,但广丰和广本的大致体量还在一个段位。
尤其四五年前的时候,两家同为广汽集团旗下的日系合资车企,表现都比较强势,年销量规模均在80万辆上下,堪称合资车企里的佼佼者代表。
广汽本田旗下的雅阁、缤智、飞度,广汽丰田旗下的凯美瑞、汉兰达、雷凌,都是销量长虹的明星爆款产品,各自细分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江湖地位。
如今呢,短短几年时间,面对中国市场巨大的产业变革、格局重塑,新能源+国产车的强势冲击,两家广汽系的合资车企,市场表现可谓天差地别泾渭分明!
广汽丰田仍在咬牙坚持融合求变,稳住了阵脚守住了大盘,为接下来更加艰难且具有生死存亡意义的转型反击战,赢得了宝贵时间和空间。
融合了广汽集团自主品牌资源与技术的铂智3X,目前来看市场反馈良好订单可观,开了个好头。
反观执拗的广汽本田,不仅燃油车的基本盘节节溃败、众多明星产品量价齐跌一泻千里,而且在关乎企业未来生死前途的新能源转型方面,广本也是上一款败一款。
从前几年的极湃系列,到今年四月份刚刚上市的最新诚意力作——P7,统统沦为了市场炮灰。
广汽本田溃败背后,思维模式亟待转变
毫不夸张,今天的广汽本田与广汽丰田,越拉越大的绝不仅仅只是销量层面“相差一倍”的冰冷数字。
销量背后所折射出来的企业转型思维、模式,以及发展势能上的巨大差距,更加需要引起相关方重视、深思、警觉的致命课题。
时不我待,留给广汽本田这类动作迟缓、固执偏执的合资车企,在中国市场转型升级的机会窗口期,越收越紧即将彻底关闭。
试问,相较于更加开放包容和务实的广汽丰田,广汽本田在思维模式上究竟存在怎样的致命性问题?
为了搞清这个问题,我们不妨具体以下面几款具有代表性的车型产品为例。
其一、广汽本田冠道VS广汽丰田汉兰达。
众所周知,过去这几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如火如荼,蔚来小鹏理想之后,华为小米等各路造车新势力更是强势入局+崛起。
20w+往上走的中高端SUV市场,曾经是合资品牌及豪华品牌的垄断型市场,但这几年被强势捅破。
作为在20w+,准确的说一度是在25-35万价位区间,极具代表性的两款日系合资明星车型,广丰的汉兰达就不多说了,来得早名气大,曾经长期是这个价位及细分市场的“常青树”标杆。
汉兰达主要走的是家用7座SUV路线,空间大座椅多舒适性好,而且稳定可靠,油耗在这个级别里来看也享有不错口碑,曾经是需要“加价排队”才能提到车的。
冠道作为广汽本田于2016年才推出上市的一款中大型SUV旗舰产品,不仅只有大5座布局(不搞大家庭6座、7座那一套),而且大溜背的造型风格下,强调了一定的运动操控性。
某种意义上讲,十年前、六七八年前,在新能源没有大行其道、中国本田品牌尤其新势力没有崛起之前,广本推出冠道这样的大5座中大型SUV产品,也没有问题,而且一度也取得过不错的市场销量成绩。
乐逗同学老家就有两位亲戚先后买了冠道,落地价接近30w。
但八九年过去,今天的中国车市环境已经大变天,但广本冠道还是那个冠道。
大5座还是只有大5座,而且产品更新换代相当的低频迟缓。既不能与汉兰达分食大家庭7座市场,也比不过中国品牌的冰箱彩电大沙发。
数据说话,今天的广汽丰田汉兰达月销量纵使没有了昔日的荣光,但总体还能保持在5000+往上(好的时候七八千,差的时候也没有跌破3000台);
反观广汽本田冠道,这几年销量那是一路下滑,如今月均销量已经只有几百台的样子!
既然是中大型SUV,体型足够大,尺寸平台也支持,冠道这么多年过去,为啥只能眼看着销量不断下滑,不去更新换代加推6座/7座版拓展市场,为了三排空间改款换代把大溜背给改掉很难吗?
难,当然也难,毕竟研发一直是日方主导,全球市场定位,为了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改造,在合资车企里面普遍很有挑战性,但难≠不能够。
看看广汽丰田这两年在做啥,汉兰达赛那凯美瑞这些全球化的经典车型,统统都在加速进行适配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喜好的大改造,“最智能的丰田车”广丰造。
铂智3X更是将研发主导权,由日方转为了中方,在中国为中国,毕竟现在的合资车企所谓全球车,已经不等于先进和领先了。
其二、广汽本田P7 VS 广汽丰田铂智7。
众所周知,今年对于本田的电动化转型而言,原本是非常重要的一年,广汽本田副总经理袁小华更是在P7发布会上信誓旦旦的表示,P7的推出预示着广本跑步驶入电动化转型新阶段。
现实呢,纵使有了东本S7的高定价、一片骂声的前车之鉴,广汽本田P7上市价格大幅下调“让利五六万”......
原本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产品力与价格,硬生生从25-30万的价位下调到了19.99—24.99万元。
但即便广汽本田放血式大甩卖,市场和消费者依旧不买单!销量惨淡的不行。
有一说一,作为本田四年磨一剑的诚意力作,无论是广本的P7还是东本的S7,这对本田大法参照全球化造车标准主导开发的全新电动车产品,车是好车。
尤其底盘用料扎实(前双叉臂+后五连杆,含铝量也不低)调教水平高,而且工艺品质都严格遵照的是传统造车的全球化高标准那一套,不失为一台传统意义上的良心车!
但是,如果你细看新车内饰设计风格、尤其智能网联这些部分,那跟国内造车新势力及自主品牌,差的仍不只是一点半点。
广汽本田P7还没有真正实现从“功能机”到“智能机”的转变,顶多算是“半智能机”。
试想,当汽车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,消费者觉得好才是真的好的当下,广汽本田P7低价上市依旧沦为炮灰,不足为怪。
P7上市后的几个月,三两百台的销量成绩,着实太寒酸。
一鼓“泄”气再而衰三而竭,预示着广汽本田新一轮电动化反攻,还没开始就已经偃旗息鼓,P7的惨败已成既定事实。
反观广汽丰田铂智7,在已经首战告捷的铂智3X基础上,铂智7在“中西合璧”中为洋用的这条融合造车路线上,更进一步更加激进。
左手华为右手小米,智驾部分还有个Momenta,可以预见广汽丰田铂智7在用户体验及智能化维度,碾压吊打广汽本田P7不叫事。
事实胜于雄辩,广汽丰田用行动和成绩打脸广汽本田,究竟该如何因地制宜、造更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新能源智能电动车。
乐逗观察:
常言道,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,除了肤浅的音容笑貌外,最本质的还在于思维模式。
企业与企业之间,亦是如此。毕竟企业从上到下,也靠的是人来做事和落实。
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风格、模式、战略选择,如果不以销量和成败论英雄的话,偏执的本田、马自达们,无疑也都值得钦佩!
坚持做自己,不轻易向市场和消费者妥协。
但一如前面谈到的,说到底,无论是丰田本田还是马自达,本质上都是盈利性质的企业,在商言商没有销量和利润一切情怀+坚持,不名一文。
它们的在华合资车企更是如此,如果不盈利不赚钱的话,怎么给广大的员工、产业链合作伙伴,提供稳定的收入和福利。
广汽本田如果销量一跌再跌,继续大幅裁员和收缩战线势在必行,包括袁小华等高管在内的所有广本人,好日子只会越来越远。
入乡随俗,因地制宜,顺势而为,识时务为俊杰。
希望广汽本田股东双方认清现实、早日达成新的战略一致,把产品搞的更受国人消费者喜欢,把营销搞的更加的有声有色有声势......
只有销量和势头企稳回暖,“让梦走得更远”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+笑谈。
- 上一篇:全红婵推荐了单依纯李白
- 下一篇:母亲含泪回应儿子连救人后昏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