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血战, 三年西方经济制裁, 为何俄罗斯没有崩溃?
- 2025-07-22 14:13:17
- 827
帝国崩溃的轨迹,不是线性的。几年崩塌是惊雷,百年衰朽是叹息——定义它,比见证更难。
一、天崩开局:西方专家认为俄罗斯迅速崩溃为何落空。
普京误判了乌克兰的韧性,于2022年2月发动了特别军事行动,从而陷入泥潭,难于自拔。
西方专家也误判了俄罗斯经济的韧性。
当俄罗斯陷于泥潭后,全球主流机构给出的判断几乎一致:
被切断金融动脉、失去高技术进口、卢布暴跌、通胀失控,俄罗斯经济将在数月内坠落。
但三年过去,俄GDP名义增幅接近20%,失业率维持在3%–4%,官方通胀回落到7%左右。
西方制裁为何没有如预期那样“一击致命”?
本文从历史、资源禀赋、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,以及“战时经济”独特的自我维系机制中寻找答案。
二、普京的财政保守主义积累了巨量财富。
90年代休克疗法的惨痛代价,使克里姆林宫对“大水漫灌”保持本能警惕。普京上台后推行严格的预算规则:一旦油价高于“财政基准价”,超额收入即注入“国家福利基金”。
冲突爆发前,该基金及央行外汇储备合计逾6300亿美元,成为第一道缓冲垫。
1998年卢布大幅度贬值后,俄罗斯对“去美元化”与本币稳定高度敏感。
莫斯科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已开始演练资本管制、盯市结汇、央行高利率“休克针”等组合拳,这为2022年后迅速封堵资金外逃提供了成熟模板。
三、家里有矿:俄罗斯是全球能源与大宗原料产品的顶级供应商。
能源是硬通货,是刚需产品。
即便欧盟大幅减购,俄罗斯依旧掌握全球约12%的石油与17%的天然气出口份额。
印、中、土“价格换市场”,让俄油气销售量下滑不到两成,价格反升,财政收入基本守住底线。
大宗商品也是护城河。
俄罗斯是全球第一大钯金、第二大铝、第三大小麦出口国。在新能源、军工、粮食安全日益敏感的今天,这些商品的可替代性低,令全面封禁难以落地。
内需形成闭环。
俄罗斯国内工业和居民用能接近自给,西方难以通过“断油断电”直接制造大幅度衰退。
四、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:制裁“漏网”与全球南方缓冲
制裁并非全球共识。以中国、印度、巴西、南非、土耳其为代表的“中间地带”普遍未加入二级制裁,为俄商品、资金与零部件开辟迂回通道。
欧洲完全切断俄罗斯的能源需要一定的时间缓冲。
俄天然气曾占欧盟进口约40%;一旦总阀门关闭,欧洲工业、民生与政治稳定将同步受挫。因此制裁在天然气、核燃料、钯金等核心品类上保留“豁口”。
大国战略互惠。
印度以30%–40%折扣采购俄原油、再出口精炼油至欧洲;中国金融机构则通过本币结算、跨境CIPS、“一揽子进出口保险”分散二级制裁风险。
五、金融防火墙:极端管控稳住货币与表面物价
资本管制:强制出口商80%外汇收入两日内结汇,个人海外汇款上限1万美元;配合海关“数字密网”阻截现金与黄金外逃。
利率休克:央行在2022年3月一周内将基准利率提至20%,随后视通胀回落多次下调,又在2023年秋季重回16%。此“俯冲—拉升”模式虽压缩消费投资,却成功稳住卢布预期。
金融替代体系:俄版SWIFT(SPFS)、MIR结算网络与中俄本币互换,保证国内支付与部分跨境清算不至“黑屏”。
六、战时经济暂时提振与官方营造的假象。
军费拉动:官方预算2024年军费占GDP 6%–7%,比危机前翻倍。军工成为全国最确定的订单来源,吸收劳动力、推高工业产值,对GDP形成“硬托板”。
信贷透支:国债余额仅相当于GDP的15%,提供进一步举债空间。中央政府高息发债、商业银行被动配合,将“消费收缩—财政扩张”的缺口临时弥合。
数据迷雾:核心经济系列(贸易、财政、金融账户)自2022年二季度起部分停更,外部分析被迫依赖镜像统计与遥感估算,官方数字存在选择性披露与口径调整的可能。
七、导致崩溃的人口、技术与通胀的三道裂纹正在扩散。
劳动力减少:2020–2023年俄罗斯净减200万人;18–35岁男性外流与战损并存,制造业与服务业出现“结构性无工可招”。
技术封锁:受出口管制影响,半导体、机床、航空发动机等高端组件替代率不足20%。中、印等伙伴可供给民品零部件,却无法填补军民两用中的尖端缺口。
通胀暗涌:食品、租房、服饰等“感受型通胀”短期涨幅远超CPI均值;央行高利率对中小企业融资形成挤压,实业利润率连续七个季度为负。
八、总结:韧性与透支两股力量正在博弈。俄罗斯没有崩溃,根源在于:①危机记忆塑造的财政护城河;②世界级资源禀赋带来的现金流;③大国博弈下不彻底的制裁网;④战时经济的短期放大效应。然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潜在的“倒计时炸弹”:
资源依赖掩盖产业空心化,人口与技术双重流失限缩未来增长,军费与高利率将财政和实体经济“越绑越紧”。
如果说过去三年的韧性来自“油气现金+战争动员”双轮驱动,那未来三到五年俄罗斯必须面对两个硬问题:
当欧洲逐步完成能源转型、全球油价回落,资源红利还能剩多少?
当战争进入消耗战或突然停火,“军工–财政–就业”这条临时输氧管瞬间断裂,谁来接手被挤出的民用产业研发与投资?
换言之,俄罗斯今天撑住的理由,很可能也是明天失速或崩溃原因。
“没有崩溃”不等于“已脱险”,而是踩在资源与权力构筑的独木桥上,以高利率和高军费换取时间。
桥另一端,是痛苦的产业升级与人口结构调整;若未及时跨过去,积攒的结构性缺口终将反噬。
俄经济的谜底,并非“倒下或不倒下”,而是“何时、以何种方式为代价去完成迟到的转型”,否则一定崩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