销量涨了, 利润下降: 长城新能源转型难! | 智车星球

  • 2025-07-24 04:57:45
  • 118

从数据看,今年二季度,长城汽车的新能源转型初见成效。

销量同比增长 10.07%,达 31.3 万辆;其中新能源车型销售9.79万辆,同比增长33.7%,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突破 31.3%;营收同比增长 7.78%,达 523.48 亿元,创下历史同期新高;净利润45.86亿元,同比增长19.46%。

长城汽车官网报道,这是历史最好的单季度净利润表现。

在魏牌高山、哈弗新能源、坦克 700 Hi4-T 等多款新品拉动下,长城整体产品结构明显向高价值车型倾斜,品牌影响力也在快速重构。

但水面之下,扣除政府补贴、资产处置等收益,公司核心业务利润正在收紧。

二季度长城扣非净利润同比暴跌 41.53%,仅为21.13 亿元,跌幅为近两年来最深;上半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为 35.82 亿元,同比下滑36.38%。

新能源转型的资本支出叠加多品牌、多产品布局的成本,正在吞噬掉长城的利润。

新能源转型阵痛

从表面上看,长城的利润下滑是因为研发、渠道、品牌投入高,但更本质的问题是,业务结构拖累整体盈利。

首先是新能源业务。

二季度长城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 33.7%,达 9.79 万辆,占比首次突破 31%。

但目前长城的主力新能源产品,还是哈弗。

上半年,哈弗品牌总销量超过 32.1 万辆,同比增长 7.24%。哈弗H6、哈弗大狗、哈弗猛龙PLUS、二代枭龙MAX,这几款撑起品牌销量的产品,大都集中在中低端插混区域。

尤其上半年,厂家优惠与地方各种补贴政策相叠加,这几款车型的最高降幅都能达到4万左右。消息显示,像是二代大狗PHEV、二代枭龙MAX的实际成交价最低仅12万左右,对毛利帮助极其有限。

而走高端路线的魏牌,品牌定位略显摇摆,高山MPV和蓝山均降价,上半年魏牌销量虽然大幅增长至 3.4 万辆,但占比仅为 9.2%,无法成为长城高利润的支撑点。

此外,欧拉品牌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 56.19%,也是利润走低的重要变量。

再看海外市场。

二季度出口10.68 万辆,同比增长 5.2%,其中皮卡出口同比增长 24.3%。

但这部分业务的利润率一直不高,甚至在某些市场还靠补贴维持基本盘。

中国皮卡出口主力市场集中在亚非拉地区(如东南亚、非洲),产品定价普遍低于欧美品牌。例如,长城风骏系列在非洲终端价约1.5万-2万美元,仅为福特Ranger(约4.5万美元)的50%左右。

而且皮卡出口虽然享受10%—13%的增值税退税,但扣除运输、渠道成本后,净利率不足5%。

研发贵,迟迟不回本

2021年,在“2025战略发布会暨第八届科技节”上,长城喊出“未来五年累计研发投入1000亿元”的战略口号。

从动力总成到电子底盘,从车机架构到感知系统,几乎每块都在做“全自研”。

但问题也出在这,长城不是没花钱,而是花得分散。

研发本身从来不是问题,真正的问题在于“转化率”。

比如在智能化上,Coffee OS确实换了架构,但体验并没有让用户惊艳。

城市NOA 虽然在宣传中提到“实时感知”与“高精地图”无缝融合,且“全场景覆盖”,但实际用户反馈显示,多数二三线城市仅开通主干道,且系统强依赖高精地图,无图区域功能降级为L2辅助驾驶,而且窄路通行时犹豫、施工路段频繁退出需接管,与宣传的“拟人化决策”存在差距。

对理想、小鹏这样的玩家来说,研发是增长发动机,它们的智能驾驶、车机体验、语音交互,都可以明确指向一个结果:用户可感知、愿意溢价、销量能带动单车毛利改善。

而长城的研发,转化率太低。钱花出去了,消费者看不到,也感知不到。

再看混动系统,这是长城过去两年押注最重的方向,尤其是Hi4与Hi4-T混动架构的研发和迭代,几乎吃掉了智能化之外最大的研发预算。这套混动架构的核心卖点是“两挡直驱+电四驱+价格下探”,是和比亚迪DM-i和吉利雷神的硬刚。

但混动,也难言“回本”。从数据上看,2025年上半年,Hi4混动系统的出货量虽然有所提升,但并未成为撬动销量的决定性武器,魏牌、哈弗新车的混动版本销量占比仍然不高。

归根结底,长城的问题不是研发投入大,而是“研发不成势”,导致回报率不高。

虽然这可能只是阶段性的“回本难”,但它会直接拉低财报上的利润率。

战略调整,迫在眉睫

在吉利、比亚迪相继进行品牌收缩的当下,长城似乎慢了一步。

2025 上半年,哈弗新能源的销量确实在增长。今年1-5月累计销量约累计约 6.2 万辆,同比增加72%。

但这一增长并非来自“增量市场”或“用户抢夺”,而是来自长城油车用户的迁移。

数据显示,哈弗新能源用户中60%以上为原哈弗燃油车主,例如,二代枭龙MAX的购买者中,超40%为哈弗H6、大狗等车型的老用户置换。

哈弗新能源的主销市场依然集中在三至五线城市,年收入8-15万元的群体,仍然要面对亚迪王朝、海洋系列和吉利银河等系列的正面竞争。

魏牌则是一场更昂贵的豪赌。比如上市没有多久的高山,为了冲击高端新能源 MPV 市场,长城砸下Coffee OS全新车机、8155 芯片、带魔毯的混动系统,还投入了远超以往的传播预算。

上市后第一个月,高山8和高山9合计销量超5,400辆,还远未抵达 MPV销量榜头部。

多品牌打法,在市场扩张期的逻辑是野蛮生长,“各打各的市场,各守一亩三分地”,希望靠品牌分进合击来围剿竞品。

但在市场下行、竞争白热化的时候,这一套成了效率黑洞。每个品牌都要建团队、上渠道、推内容、扩声量,各自烧钱、各自为战,少有协同,这背后的资本浪费惊人。

说到最后,财报之外,长城汽车的问题可能在于:战略、产品和组织结构仍停留在“燃油时代的胜利经验”中。

新能源不是换成电动、换套标识就能赢的游戏,它考验的是系统能力的整体重构。

如果不能尽快调整节奏,找到突破点,长城的新能源转型,可能会更加困难重重。